70多歲的鄒體富和甘正芬老兩口一直有一個心愿:“等疫情過去后,帶10斤龍頭山的青花椒,去北京送給總書記?!?/p>
2015年1月19日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云南考察,第一站就前往云南魯甸地震災區看望災區干部群眾。他乘車一路顛簸來到震中龍頭山鎮,走進甘家寨紅旗社區過渡安置點的帳篷,詢問鄒體富、甘正芬等受災群眾的生活生產情況。
“總書記問的都是我們的困難,每句話都說到了我心里。我的眼淚止不住地流?!备收艺f。
在魯甸地震災區,總書記深情地對當地干部群眾說:“我一直牽掛著你們?!彼?,災后恢復重建和扶貧開發一起抓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云南,他不僅牽掛著地震災區的群眾,也牽掛著云南26個民族的各族群眾??倳浾f:“全面實現小康,一個民族都不能少?!?/p>
多年來,云南各族人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,團結拼搏、克難奮進,在云南省委、省政府的團結帶領下,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,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,困擾云南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。
同時,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,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的雙重變革,使云南的“綠色寶庫”正在成為人民的“綠色財富”。
“總書記當年說過的話全都變成了現實”
32歲的劉陽華去年擔任了龍頭山鎮光明村村委會主任。劉陽華是外村人,讓她嫁到光明村并在村里開拓事業的,除了愛情,還有滿山的青花椒。
2015年,劉陽華第一次來光明村,放眼望去,到處都是震后的廢墟,恢復重建工作正在進行。晚上村里沒有路燈,劉陽華“非常不習慣”。
但是,讓劉陽華感動的是,7年來,龍頭山鎮人一直懷抱著“感恩、自強”的信念為幸福生活打拼。
龍頭山鎮的花椒因顆粒大、油包鼓、麻味醇正而遠近聞名。2015年,總書記考察魯甸地震災區時指出:“小小花椒樹,致富大產業?!?年來,龍頭山鎮將花椒作為特色產業發展壯大,花椒種植面積從2014年的不足兩萬畝擴大到現在的6.8萬畝,年產值3.8億元。光明村成為魯甸縣青花椒種植面積最大的村,有1.3萬畝。全村2100多戶村民中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有20多戶、5萬元以上的有1000多戶。每年花椒銷售季節,光明村“花椒夜市”客商云集。2021年,光明村村委會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。
截至目前,魯甸縣全縣花椒種植面積達32萬畝,花椒產量達1.02萬噸,實現產值9.59億元,同時林下養雞和林間套種仙人掌、車厘子、柑橘、枇杷等水果,帶動4.2萬戶、18萬余人增收。
隨著龍頭山鎮基礎設施的大幅改善,外出務工返鄉或到龍頭山創業的青年也逐年增加,與劉陽華共事的村委會成員里,最年輕的才20歲。
“總書記當年說過的話全都變成了現實?!备收艺f,自從搬進如花園般的甘家寨新社區以來,他們家增加了8口人。大兒子在社區擔任組織委員,二兒子和孫子跑農村客運和貨運,兩個兒媳婦賣小吃又經營椒林雞火鍋店,去年全家年收入超過40萬元。老兩口安享晚年,這幾年多次參加旅行團旅游。
騰沖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,是一個有500多年歷史的佤族聚居村寨。在佤語里,“司莫拉”意為幸福的地方。
2020年1月19日,習近平總書記來司莫拉考察,在村民李發順家小院里聊家常,總書記說:“鄉親們脫貧只是邁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,是新生活、新奮斗的起點?!彼€說:“讓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?!?。
兩年來,司莫拉建起了幸福樹公園、幸福小巷、紫藤長廊等。在司莫拉農耕文化觀光區,隨季節交替種植萬壽菊、彩色水稻、彩色油菜、百香果。這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商貿、住宿、運輸、餐飲等就業和創業機會,外出務工人員紛紛回鄉,每家每戶都吃上了“旅游飯”。2021年該村接待游客15.9萬人次,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860元。
迎來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雙重變革
作為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,綠色,是云南的底色,更是云南高質量發展之路。
2015年1月20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大理洱海邊叮囑,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,讓“蒼山不墨千秋畫,洱海無弦萬古琴”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。
總書記還走進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,與村民親切交談。穿行在村中街巷,總書記強調,“留得住青山綠水,記得住鄉愁?!?/p>
20世紀90年代后期,洱海污染逐步加劇,水質由Ⅰ類向Ⅲ類轉變,大理市政府取消了網箱養魚和機動漁船,開展了“三退三還”。
在洱海里打漁、在洱海邊建魚塘養魚的何利成,不得不外出打工,這樣生活了16年,直到2014年才回鄉,開起了古生村第一家客棧;2018年6月,何利成家處于洱海生態環境保護“紅線”之內的156平方米建筑被拆除。2021年,云南農墾集團入駐古生村,建設農業綠色有機種植基地,何利成應聘成了管理員,每月工資5000元。去年11月,他承包了580畝地,輪種水稻、油菜,種出來的水稻價值比傳統水稻高了近10倍。
今年4月下旬,大理州人民政府、中國農業大學、云南農業大學在古生村成立科技小院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團隊在這里探索流域農業綠色轉型模式。何利成拿出了150畝地作為試驗田,采用團隊研究的新型環保肥料進行種植。他還被聘請為“科技小院”的校外導師,為學生講解農事知識。
如今,洱海水質由Ⅲ類好轉為Ⅱ類。參與洱海和滇池治理的楊躍雄,也親眼見證了這兩個湖泊的水質轉變。楊躍雄任職的昆明德林海環??萍加邢薰?,以治理藍藻為主。
2018年,從大理調來昆明時,楊躍雄看到的滇池水很綠,曾經“藍藻最多的時候,可以在水面上寫字”,他們不得不加大人員和設備投入,加班到深夜。這幾年,藍藻越來越少。
多年來,作為昆明市的“一把手”工程、頭等大事,滇池治理從“一湖之治”向“流域之治”“生態之治”轉變:由單純治河治水向整體優化生產生活方式轉變,由管理向治理升華,由河道單線作戰向區域聯合作戰拓展,由事后末端處理向事前源頭控制延伸,由單一監督向多重監督改進,由政府為主向社會共治轉化。
如今,昆明恢復了以濕地為主的滇池環湖生態帶6.29萬畝,每年可吸收水體中總氮1324噸、總磷74噸;初步形成了相對閉合的環湖生態帶,對恢復生態系統、涵養水源、凈化水質等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一條將鄉村、濕地連接在一起的滇池綠道將于今年下半年向市民開放。行走在滇池綠道,“山、水、城”相融的自然人文風景,讓人心曠神怡。作為昆明市十大重點工程之一,這條永久、固化、可視的環湖生態屏障物理隔離帶的功能是“以道守界”“還湖于民”,讓大家共享滇池生態保護與治理成果,并帶動鄉村振興和文旅產業發展。
請先登錄